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灵修书籍 > 圣灵的奥秘

第八章 圣灵的洗

圣灵充满并不是一个只有少数人才能知道的奥秘,也不是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整件事的本质,其实就是信而顺服。——爱德曼(V.Raymond Edman)

灵恩运动是基督教会历史上最令人惊讶的一个运动。从二十世纪上半叶,在洛杉矶艾苏萨街教会(Azusa Street Mission in Los Angeles)发生的方言现象开始,到五旬节派、神召会的兴起,直到六〇年代,影响扩及天主教和主流更正教教会,灵恩复兴运动鼓励了大批热情奉献的支持者,也带来了深入的神学讨论。没有一位教会历史学家可以忽略灵恩运动对现代教会的影响。

本章的焦点要放在灵恩派(新五旬节派)神学的一个核心教义:圣灵的洗。

「圣灵的洗」的教义

在我归纳新五旬节派对「圣灵的洗」的看法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白为什么这个运动会被称为「新」五旬节派运动。

既然叫作新五旬节派,就表示它修正了传统的五旬节派神学。新五旬节派超越了五旬节派教会的范围。在原本的五旬节派宗派中,圣灵的洗和成圣观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种成圣观来自所谓的圣洁运动(Holiness Movement)。

圣洁运动的成圣观主张,成圣是上帝在使人重生之后所给予的第二个恩典,而且是发生在一瞬间的;就算不会使人在道德上完全成圣,也会使人达到某种程度的完全。虽然「某种程度的完全」听起来怪怪的,我们还是需要理解它的意思。的确,「某种程度的完全」表示一个人同时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完全」,这套理论显得有点站不住脚,因为严格来说,完全的意思就是没有缺陷、无可指摘,「完全」裡面是没有「不完全」的。

那些主张人会在今生达到完全成圣的人,强调完全地的成圣是「第二度蒙恩」的结果,领受这个恩典的人完全不会犯罪。约翰卫斯理并不完全赞同这个论点,虽然他的神学也很靠近它。卫斯理认为,信徒所领受的那种完全是指一种属灵的能力,使人对神有一种完全的爱。那首大家常常在婚礼上吟唱的圣诗《完全的爱》[1](O Perfect Love)就是来自卫斯理的成圣观。

其他的圣洁运动提倡者则修正了这种「第二度蒙恩」的教义,其说法变成:圣灵的洗使人达至一种得胜的生活,不会犯那些「任意妄为」的罪。也就是说,当一个人领受了「圣灵的洗」,进入成圣的境界时,他可能还是会犯罪,但他不会故意去犯罪。他的犯罪是偶发的意外,或者是在无知的情况中犯罪。圣灵的洗使人成圣到一个地步,能够胜过任何蓄意犯罪的试探。

虽然有些教会仍然教导这种成圣观,但并没有成为基督教会的主流看法。这种成圣观,若不是降低了神律法的标准,就是夸大了个别信徒胜过罪恶的经验。一个人如果相信自己真正过著一个完全不犯罪的生活,他若不是没有仔细地研读神的律法,就是没有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实际表现。

不少最伟大的圣徒一生都在与罪斗争,有证据证明他们仍然犯罪,因此有一些人就修正、限制这种完全成圣的成圣观,这些人的成圣观变成:成圣的人还是会有「某种程度的不完全」,而这其实就是在承认信徒还是不完全的。

而新五旬节派的神学放弃了那种把「圣灵的洗」与「道德上的完全成圣」连在一起的教导。我们不会听到像派特罗伯森(Pat Robertson)[2]这样的灵恩派领袖说有人在今生能完全成圣。金贝克(Jim Bakker)[3]也不曾说自己是完全的。

在新五旬节派的神学中,「圣灵的洗」的重点变成是使人在事奉上充满能力或恩赐。「灵恩」这个词本身就是从希腊文圣经中的「恩赐」或「属灵恩典」演变而来。而这个字的英文「charismatic」的意思往往是指一个人很有魅力,很有演说的天分。我们会用「charismatic」形容一个受欢迎的艺人或政治领袖,这个时候,它的意思完全和宗教无关。

新五旬节运动已经进入各宗各派,在磨合的过程也受这些宗派影响。例如,天主教灵恩派教会的灵恩神学有显著的天主教特色;信义会和圣公会的灵恩派教会也各有其特色。

由于新五旬节派和许多的基督教传统结合,我们找不到一种能统合所有灵恩教会的神学。因此,在讨论这个运动时,我们只能讨论一般的状况,并要尽量找出他们共有的特点。

新五旬节派神学的基本特色是认为「圣灵的洗」是圣灵的一种特别工作,为要使信徒充满能力,好面对生活与事奉。人经过「圣灵的洗」之后,会得到事奉神的恩赐。这和圣灵重生人的工作不同,而且是发生在重生之后。有时人们会这样区别:重生是「出自圣灵」的洗,发生在重生的时候;而「圣灵的洗」是「在圣灵裡」的洗,通常发生在重生之后。但在这样的架构之下,所有的基督徒都会经历了「出自圣灵」的洗,但只有部分的信徒会经历到「在圣灵裡」的洗。

虽然在新五旬节派的信徒中,对「圣灵的洗」并没有达到共识,但他们至少都会认为「说方言」就是「受圣灵的洗」最快速的证明。

五旬节派和五旬节

他们之所以被称为「五旬节派」,是因为他们对五旬节那一天所发生的事有一套特殊的看法。对灵恩运动来说,圣灵在早期教会的工作是非常关键的。他们非常渴望能再次经历使徒行传裡所记载的那种圣灵的大能和活力:
五旬节到了,门徒都聚集在一处。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著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徒二1-4)

这事发生以后,使徒彼得向那些困惑的旁观者解释这个现象:
你们想这些人是醉了;其实不是醉了,因为时候刚到已初。这正是先知约珥所说的:「神说:在末后的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徒二15-17)

彼得在做结论前这样说:
这耶稣,神已经叫他复活了,我们都为这事作见证。他既被神的右手高举(或作:他既高举在神的右边),又从父受了所应许的圣灵,就把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浇灌下来。(徒二32-33)

最后,彼得做了这样的结论:
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徒二38)

使徒行传有圣灵浇灌的进一步记录。使徒行传第八章记录了撒玛利亚归信者的经验:
使徒在耶路撒冷听见撒玛利亚人领受了神的道,就打发彼得、约翰往他们那裡去。两个人到了,就为他们祷告,要叫他们受圣灵。因为圣灵还没有降在他们一个人身上,他们只奉主耶稣的名受了洗。于是使徒按手在他们头上,他们就受了圣灵。(徒八14-17)

扫罗在往大马色的路上,经历了戏剧化的信主过程,而三天后,他才被圣灵充满(参徒九1-18)。

另外一次圣灵浇灌的事件发生在军人哥尼流的家:彼得还说这话的时候,圣灵降在一切听道的人身上。那些奉割礼、和彼得同来的信徒,见圣灵的恩赐也浇在外邦人身上,就都希奇;因听见他们说方言,称赞神为大。(徒十44-46)

圣灵浇灌最后一次的记录,在这裡:
亚波罗在哥林多的时候,保罗经过了上边一带地方,就来到以弗所;在那裡遇见几个门徒,问他们说:「你们信的时候受了圣灵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也未曾听见有圣灵赐下来。」保罗说:「这样,你们受的是什么洗呢?」他们说:「是约翰的洗。」保罗说:「约翰所行的是悔改的洗,告诉百姓当信那在他以后要来的,就是耶稣。」他们听见这话,就奉主耶稣的名受洗。保罗按手在他们头上,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他们就说方言,又说预言(或作:又讲道)。(徒十九1-6)

对新五旬节派来说,这些「圣灵浇灌」的记录,就是他们对「圣灵的洗」这项教义的基础。这些历史记载似乎暗示著这样的模式:
1.在受「圣灵的洗」之前,信徒已相信基督,从圣灵重生了。这表示圣灵重生的工作和「圣灵的洗」是不同的。
2.在重生和受「圣灵的洗」之间有一段时间上的间隔。这清楚地表示,虽然有些信徒裡面有了圣灵,使他们能重生,但他们仍然可能缺乏「圣灵的洗」,这是在重生之后所发生的事。
3.「圣灵的洗」最先会有的外在证据,就是说方言。

新五旬节派神学和传统神学的支持者在辩论「圣灵的洗」这件事时,我们发现他们至少都赞成第一点。基本上,大多数的基督教宗派都同意:圣灵使人重生和「圣灵的洗」是两个不同的工作(即使他们对重生的定义有所不同)。也就是说,虽然不同的宗派在定义「重生」和「圣灵的洗」上可能有不同的意见,但不管这两者的内容有多么不同,他们都同意这是两件不同的事。

双方的争论在第二点和第三点。双方都同意,在使徒行传中「圣灵的洗」的确是在归信之后发生的(至少在部分的人身上是如此),而说方言是「圣灵的洗」外在的证据。

问题的关键是:在初代教会之后,圣灵仍然用这种方式工作的吗?

新五旬节派的假设是,圣经中的叙事就是要教导我们,当时的事件是历代基督徒的准则。乍看之下,如果质疑这个假设,就是在质疑圣经本身的权威。但实际上,问题不在圣经的权威,而是圣经写作的目是什么,也就是说,应当如何解经。

现今教会中最实际的问题是:基督徒是不是要分成两种阶级:一种有圣灵的洗,另一种没有?

教会历史的记录让这个问题显得更複杂。虽然有些新五旬节派的人士试图证明,在这两千年当中一直有人说方言,一直出现圣灵的洗所带来的其它证据,但是教会历史却大力地证明:「圣灵的洗」从未间断,但方言的现象并非持续不断。

教会历史似乎指出,那些最伟大的圣徒--包括亚他那修(Athanasius)、奥古斯丁、安瑟伦(Anselm)、阿奎那、马丁路德、加尔文、爱德华滋、司布真,以及其他的圣徒-虽然都有受圣灵的洗,他们却没有任何说方言的记录[4]。虽然教会历史上偶尔会有说方言的记录,这些记录却往往是发生在类似异端的团体之中,像是第二世纪的孟他努主义(Montanism)和十九世纪的珥运派运动中(Irvingite movement)。

如果说方言是「圣灵的洗」的外在证据,而「圣灵的洗」在信徒的生活中是个重要且正常的经历,那么为什么教会历史上大多数的人都没有获得这个基督徒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经历?这是否表示,使徒行传中的五旬节事件证明这两千年来的信徒生活是失败的,直到二十世纪教会才恢复正常?(如果说五旬节的目的是要赐下一个在历史上持续不断的恩赐,也就是说方言,那么实际上的教会历史就能证明上帝的这个目标失败了。)

为了要回答这个问题,有些人从一种末世观来解释这个教会历史的实际现象。第一世纪的灵恩现象乃是圣灵的「早雨」(Former Rain),而现代五旬节的复兴以及圣灵浇灌,乃是圣灵的「晚雨」(Latter Rain),为了迎接基督的再来。(「早雨、晚雨」这个用法,乃是借用自约珥书二章23节中「甘霖」、「春雨」、「秋雨」的预言。)

这个理论确实能解释教会历史上方言现象并没有持续出现的原因。但这个理论也说明了,使徒行传的写作目的并不是要告诉读者:方言现象是个历史上的正常经验。

对方言的中断现象,还有一个较差的解释,就是说以前的信徒在灵命追求上不够努力,以致于没有得到圣灵一切的祝福。这是有可能的,但是当我们想到过去的一些充满热忱的圣徒时,就会觉得可能性不太。不管是过去或是现在,一直都有一些为上帝牺牲奉献的信徒,他们的生活显然是一种以神为中心的模范,然而不少(恐怕是大多数)却没有说过方言。

我想要提醒大家,这个议题的核心在于新五旬节派的假设:使徒行传的叙事目的是要告诉后世的教会,从信主到圣灵的洗之间会有一段时间上的间隔,并且说方言就是一个人受圣灵的洗的最佳证明。

我刻意用「假设」来形容他们的神学。从来没有一处圣经清楚地教导,说方言乃是受「圣灵的洗」所必备的外在表现,也没有说信主和受「圣灵的洗」之间有一段时间上的间隔。这些都是从使徒行传的叙事中推测出来的,而这推论恐怕不太妥当。

我个人认为,这些推论没有确实的根据。并且我最关切的是,这些推论会使人忽略五旬节最完整的教导。我对新五旬节派的批判,在于他们把五旬节的层次变低了。新五旬节派似乎没有正确地看待使徒行传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并且他们对圣灵的恩赐的观念,比较接近旧约而不是新约。

旧约中圣灵的恩赐

在旧约中,圣灵在救赎的工作上非常的积极。当时的重生和现今一样,是信仰的必备条件。耶稣斥责以色列的教师尼哥底母,因为他不懂从圣灵来的重生是获得救恩的必要条件。

在使旧约的信徒重生之外,圣灵也赐下特殊的恩赐、或说灵恩的大能给一些特定的人。圣经中所记载的第一位受圣灵充满的人,是工匠比撒列和亚何利亚伯。圣灵充满他们,好使他们有能力进行高难度的艺术创作:
摩西对以色列人说:「犹大支派中,户珥的孙子、鸟利的儿子比撒列,耶和华已经提他的名召他,又以神的灵充满了他,使他有智慧、聪明、知识,能做各样的工,能想出巧工,用金、银、铜制造各物,又能刻宝石,可以镶嵌,能雕刻木头,能做各样的巧工。耶和华又使他,和但支派中亚希撒抹的儿子亚何利亚伯,心裡灵明,能教导人。(出卅五30-34)

如果我们仔细研读这段经文,就必得到一个结论:比撒列和亚何利亚伯是人类历史上最有恩赐、最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们同时是银匠、金匠、宝石切割家、石匠、木匠,并且很会教导人。

旧约中有一些人在被圣灵浇灌之后特别有能力,让他们能事奉神。先知们是在圣灵的感动下向百姓说话,如参孙、俄陀聂和撒母耳等士师,显出圣灵特殊的恩膏在他们身上。也有国王被神的圣灵所膏。大卫在为他和拔示巴犯姦淫的罪忧伤痛悔时,呼喊说:「不要从我收回你的圣灵!」(诗五十一11)

我们也一定要记得,「弥赛亚」这个词是源自希伯来文的「受膏者」。耶稣应验了旧约圣经中对弥赛亚角色的预言。当他「受洗」的时候,圣灵使他充满能力,好完成弥赛亚的任务:

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裡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神的灵彷彿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太三16)

后来,耶稣到了拿撒勒,要百姓注意先知以赛亚的预言,并告诉他们这个预言在他身上应验了:
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路四18)

在旧约中有关圣灵的恩膏最戏剧化的一次,或许就是摩西受恩膏的事件。摩西是旧约时期的一位中保,也是上帝拣选要颁佈律法的器皿。他之所以能领导以色列民,是因为圣灵以他的灵恩充满他。要理解五旬节必须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阅读民数记第十一章中摩西的故事。当以色列百姓为只能吃吗哪抱怨的时候,摩西就向神抗议说:「管理这百姓的责任太重了,我独自担当不起。」(民十-14)

上帝回答摩西说:
你从以色列的长老中招聚七十个人……我要在那裡降临,与你说话,也要把降于你身上的灵分赐他们,他们就和你同当这管百姓的重任,免得你独自担当。(民十一16-17)

在这段经文中,我们看到圣灵的恩赐突然间从赐给一个人变成赐给另外七十个人。

当神把他的能力赐给这七十个人的时候,这七十个人充满了能力(民十一20-27),约书亚因为担心摩西的领导权受损而对摩西说:「请我主摩西禁止他们!」(民十一28)

摩西回答他说:
 
「你为我的缘故嫉妒人吗?惟愿耶和华的百姓都受感说话!愿耶和华把他的灵降在他们身上!」(民十一29)

摩西恳切地求神把他的灵赐给他的一切百姓,而不要只赐给部分的人。这后来也变成了约珥的预言:
以后,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珥二28)

这正是彼得在五旬节那一天所引用的经文。彼得要我们知道,虽然在旧约时期圣灵只有被赐给少数的人,但在五旬节之后的新约时期,圣灵却要被赐给上帝所有的子民,而不是只赐给部份的人。

前约(Old Covenant)的中保摩西和新约(NewCovenant)的中保耶稣的差别,就是耶稣把圣灵赐给他所有的子民。这是新五旬节派神学没有清楚交代的。新五旬节派主张每一个神的子民都可能领受圣灵,却不是主张他们都确实领受了圣灵。

在这裡,我们必须注意另一个在解释使徒行传时的重点。在我们重新阅读使徒行传那些有关「圣灵的洗」的经文以前,如果先做一点「来源分析」(sourceanalysis),对我们将会很有帮助。

新约圣经的「来源批判学」(source criticism)是透过分析、对照不同的书卷,来重建当初圣经作者是採用哪些资料来写圣经的。这不是一种象牙塔里的学术活动;这种研究的贡献,在于帮助我们认识不同的作者在写作时,他们各自所要强调的重点。

如果我们能辨识出某个书卷作者当初的写作目的及写作对象,我们就能更准确地明白他们的教导。

举例来说,当学者们在分析符类福音--马太、马可、路加--的时候,他们能够分析出哪些资料是不同作者所特有的。不少学者相信马可福音是最早完成的,而当马太和路加在写各自的福音书时,都把马可福音当作他们的资料来源。许多马可福音的资料都被重写在马太和路加福音中。

与此同时,有不少资料在马可福音没有出现,却同时出现在马太和路加福音中。显然马太和路加使用了一个资料来源,是马可所没有、或不愿意使用的。这份资料来源,通常被称为「来源Q」(Q source,Q代表Quelle一字,这个字就是德文的「来源」。)

现在我们要注意那只出现在路加福音的的资料。我们称这个来源为「L」(Luke,路加的英文)。「来源L」表示只出现在路加福音的资料,别的福音书找不到。透过单单研究这个来源,我们可以认识路加所要强调的事物。(同样的,单单出现在马太福音中的资料被称为「M」,从「来源M」我们可以看出马太主要关心的读者是犹太人。)

如果我们仔细研读路加福音,就发现路加是写给一位外邦的读者,并且他想要强调的是「福音乃是赐给万国万民的」。

从圣经中我们不难看出,困扰早期教会最主要的一个争议,乃是外邦人在教会中的地位。最初的教会主要是由犹太人所组成的。根据使徒行传,基督教会最后扩展到外邦人的世界中,主要是因为保罗的宣教旅行。

我们一定要记得,路加同时是使徒行传的作者。他相当重视教会中的这个争议,也就是外邦人在教会中的角色。

使徒行传的架构是依据基督的大使命: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著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一8)

使徒行传叙述的顺序,正是基督教发展的顺序:耶路撒冷→犹太全地→撒玛利亚→外邦人的世界。使徒行传的叙事从耶路撒冷的几场重大事件开始,一直扩展到宣教的宏大事业。

五旬节是个犹太人的事件,它发生在耶路撒冷。五旬节本身原是犹太人的节庆。关于参加的人,路加说:「那时有虔诚的犹太人从天下各国来,住在耶路撒冷。」(徒二5)也就是说,犹太人从各地来到耶路撒冷,为了庆祝五旬节。

在这次事件中,我们必须要注意路加所说的「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徒二4)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当时有哪一位犹太信徒是没有领受圣灵的。也没有证据显示,有一些信徒因为很努力而获得了圣灵的恩赐,而有一些却没有。所有的犹太人基督徒都经历了五旬节的圣灵浇灌。

在使徒行传中,这个事实同样出现在其他三次的圣灵浇灌事件中。每次的圣灵浇灌,圣灵都降临在一群信徒之中,而且每一位信徒都领受了那所应许的圣灵。使徒行传从来没有记载,有哪一位信徒在这些事件中没有领受圣灵,或只领受了「部分」的圣灵。圣灵的降临是涵盖所有的,也是无条件的。

四种「五旬节」

在初代教会中,是否能纳入基督身体(教会)的质疑,不限于犹太人和外邦人双方。当时,有四种群体在教会内的地位也受到质疑。这四个群体分别是:犹太人、撒玛利亚人、「敬畏神的人」以及外邦人。「敬畏神的人」就是改信犹太教的外邦人,他们接受了犹太教的教义,却无法完全地成为犹太教徒,因为他们不愿受割礼。从使徒行传来看,哥尼流就是个「敬畏神的人」。

在该撒利亚有一个人,名叫哥尼流,是「义大利营」的百夫长。他是个虔诚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赒济百姓,常常祷告神。(徒十1-2)

令人惊讶的是,使徒行传所记载的四种「五旬节」(圣灵浇灌)的方式,刚好就是在教会中受到质疑的这四种群体。犹太人在五旬节领受了圣灵;撒玛利亚人因著腓利、彼得和约翰的服事而领受圣灵(参徒八);「敬畏神的人」领受圣灵,则是从哥尼流家的事件开始(参徒十);而单单降临在外邦人的事件,则是从以弗所的事件开始(徒十九)。每一个群体及其中的每一个人都领受了圣灵的浇灌。

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这些事的意义到底在哪裡?新五旬节派认为其重点在于重生与领受圣灵之间有时间的间隔,以及说方言的外在证明。

但这并不是路加的重点。至少对众使徒来说,这不是他们在经历这些事件时的想法。

到底使徒们是怎麽解释这些事件呢?关键在于使徒行传第十章:
彼得还说这话的时候,圣灵降在一切听道的人身上。那些奉割礼、和彼得同来的信徒,见圣灵的恩赐也浇在外邦人身上,就都希奇;因听见他们说方言,称赞神为大。于是彼得说:「这些人既受了圣灵,与我们一样,谁能禁止用水给他们施洗呢?」就吩咐奉耶稣基督的名给他们施洗。(徒十44-48)

从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看出,犹太人对于外邦人也能领受圣灵的事情相当震惊。对使徒彼得来说,上帝透过这个事件所要表达的信息就是,这些人的身分应当在教会中得到完全的认可与接纳。彼得说:「谁能禁止用水给他们施洗呢?」然后彼得就吩咐他们受洗。路加在这裡所要表达的重点相当清楚,就是新约教会包含了所有的真信徒,不论他是属于四种群体中的哪一种。在上帝的国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次等公民。犹太人、撒玛利亚人、敬畏神的人、外邦人都领受了圣灵的洗。

根据使徒行传,五旬节的重点在于神所有的子民都受了圣灵的洗,而不是「圣灵的洗」和「信主」之间的间隔。圣灵之所以会分成四次降临,明显地是基于救赎历史的理由,说明四种群体在教会中的平等地位。当中并没有经文显示要以时间的间隔为标准,因为在使徒行传第十九章中,保罗问以弗所信徒说:「你们信的时候受了圣灵没有?」(徒十九2)

在问这个问题时,保罗显然认为以弗所信徒在信主的当下可能就立刻领受圣灵了,这至少可以证明,当时保罗并没有那种「时间间隔是常态」的观念。他的确认为可能会有时间间隔,但却不认为那是必然的。

那么说方言是圣灵的洗的必要证据吗?

从使徒行传的经文中,我们可以看见说方言的确有证明圣灵充满的功能。说方言提供了一个清楚明白的证据,证明圣灵降临在这个人的身上,就像民数记十一章的伊利达和米达一样,他们突然地说起预言就表示圣灵降在他们身上。但在耶稣自己的例子中,圣灵降临的记号却是「彷彿鸽子降下」的景象(太三16)[5]。在五旬节事件发生的时候,除了说方言这种听觉上的证据以外,还有视觉的证据,就是有火舌落在每一个被圣灵充满之人的头上。

虽然有这些视觉证据出现,但有一点很清楚,就是这并不是圣灵充满非有不可的现象,也不是常态。虽然在以弗所事件之后,教会生活中仍有说方言的现象,像是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所论到的,但很明显在哥林多前书的写作时期,说方言并没有被看作是圣灵赐下恩赐的必要记号。

在哥林多前书中,保罗强调说方言是出于神的恩赐,因此也是对人有益的,但却不应当在教会中受到太高的重视。保罗这样论到他对方言的看法:
我感谢神,我说方言比你们众人还多。但在教会中,宁可用悟性说五句教导人的话,强如说万句方言。(林前十四18-19)

这位使徒认为一万句「方言」还比不上五句「教导人的话」。保罗在另一处经文这样问道:「岂都是说方言的吗?」(林前十二30)这裡并没有给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个问题的答案却是非常明显的。

保罗并没有忘记回答这个问题。这种已经预设好的问题,只会有一个答案。答案是:不!

在哥林多教会中,圣灵的恩赐非常明显和活跃。但保罗强调,圣灵所给的恩赐,是各式各样的。

恩赐原有分别,圣灵却是一位。职事也有分别,主却是一位。功用也有分别,神却是一位,在众人裡面运行一切的事。圣灵显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处。这人蒙圣灵赐他智慧的言语,那人也蒙这位圣灵赐他知识的言语,又有一人蒙这位圣灵赐他信心,还有一人蒙这位圣灵赐他医病的恩赐,又叫一人能行异能,又叫一人能作先知,又叫一人能辨别诸灵,又叫一人能说方言,又叫一人能翻方言。这一切都是这位圣灵所运行、随己意分给各人的。(林前十二4-11)

圣灵以他的主权把属他的恩赐赐给他的教会。教会是由一群有恩赐的会众所组成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没有任何一种恩赐可以被抬高到一个地步,以至成为圣灵降临的唯一证据。

保罗接著强调:
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林前十二13)

布鲁内(Dale Bruner)这样解释这段经文:
如果这段经文被解释成一种有关第二次的、接续的、不同的洗礼,是人在受洗归入基督之外的圣灵的洗,且只有赐给部分的基督徒而已,那么这不但是故意忽略「都……」这个字,而且也忽略了保罗写这句话给哥林多教会的目的……在哥林多前书十二章13节中,保罗不是在教导一种只有少数人才能获得的万能洗礼,而是论到这种充满恩典的基督教洗礼,已透过圣灵赐给所有信徒。[6]

如果我们用合乎圣经的方式来诠释五旬节的意义,就会明白新五旬节派对「圣灵的洗」的教导是错误的。一切被圣灵重生的人,都会领受他的洗、被他充满,并得到事奉所需要的能力。这才是五旬节所要传递的好消息!在神的救赎计画中,圣灵被赐给每一个人,好使每一个人都能事奉神。整个真教会都充满了那从上头而来的能力。教会中并不存在两种阶级的基督徒--有恩赐的和没恩赐的信徒,或领受圣灵的洗和没有领受圣灵的洗的信徒。[7]

许多的现代基督徒告诉我们,他们经历了圣灵的洗以及说方言的事,使他们的属灵生命得到极大的改变。他们更充满热心、勇气,更努力地祷告。有人曾说,一个有过实际经验的人不会担心别人的指责。

我个人并不想要和有这些经历的弟兄姊妹辩论。我其实非常高兴,因为我所听到是人们信心成长、充满热心、认真祷告,以及其他的好消息。我的重点并不是否定这些经历的意义,而是要釐清这些经历真正的意义。因为如果错误地解释这些灵恩经历,将会和圣经的教导起衝突。我们的权威不是我们的经历,而是神的道。教会中的人并不都有这些灵恩的经验,但这不代表他们没有领受同一位圣灵,这正是当年深深困扰哥林多教会的问题。

我并不是说每一位基督教教会的会友都有圣灵。有形教会的会友不见得都会得救,也不见得都有圣灵的洗,教会的会籍无法保证他们得到这些恩典。我们都知道,有形教会当中有一些假信徒。没有真正信主的人不会有圣灵的洗;但任何真信徒、任何重生的人都拥有圣灵的洗。从五旬节直到今天,每一位真信徒都是从圣灵重生,也是被圣灵所洗的,这才是五旬节真正的含义。如果不强调这一点,会使五旬节在救赎历史上的神圣重要性蒙上了一层阴影。任何重生的人都得著圣灵的印记、圣灵的洗,以及圣灵作为他们得产业的凭据。(参弗一14)

注解:
[1]译注:这首诗是英国女诗人葛妮(Dorothy Bloomfield Gurney,1858-1932)特别为她姊姊的婚礼而作的。葛妮出身于虔诚的圣公会世家,父亲是牧师。
[2]译注:他是灵恩派机构「700俱乐部」的名讲员与领导者。
[3]译注:他创设Praise The Lord集团,曾经是极有名的电视「佈道家」,后来因性侵与财务问题被判重刑。
[4]虽然如此,这些伟大的圣徒却没有忽略「说方言」这个议题。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给这个恩赐正面的评价,但他们似乎认为它的出现往往是因应宣教时传讲福音的需要,卫斯理也给予它相当正面的评价。但却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这些充满活力的圣徒有任何说方言的记录。
[5]正是因为这个耶稣受洗的故事,使后世的人都用鸽子来象徵圣灵。鸽子,其实也是和平的象徵(因为挪亚方舟故事中的鸽子),拿来象徵圣灵也是不错的,但却没办法表达圣灵的大能。大风可能是个更好的象徵,且在圣经中,风和圣灵有相当大的关连。而五旬节派所喜爱的圣灵象徵,火,也是个不错的象徵,但就像风和鸽子一样,它无法表现出圣灵其实是个有位格的灵。很不幸的,如果要用视觉来象徵圣灵的话,并没有一个真的够合适的象徵。
[6]Frederick Dale Bruner, A Theology of the Holy Spiri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0),p.292.
[7]许多的灵恩派和五旬节派弟兄姊妹其实也强调其它的圣灵恩赐:医病、说预言、领导的恩赐、慷慨的恩赐、分辨的恩赐、劝慰的恩赐、解经的恩赐等等。很可惜的是,在不少基督徒的心中,只将说方言当作是圣灵的洗的证据。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